首页 >> 学习专栏 >> 正文

合格评估各项目组指标内涵及观测点解读

作者: 时间:2022-02-23 点击数:

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项目组

指标内涵及观测点解读

 

一级指标: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 

办学思路是学校的顶层设计,学校领导是办学思路的策划者,因此,办学思路和领导作用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办学思路不是虚指标,学校各项工作都能反映办学思路,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都应该是办学思路的支撑和印证。办学思路不是抽象的,它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具体体现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合格评估方案》的各级指标都会与办学思路有关。考察一所学校的办学思路,不仅要看它的二级指标,还要看《评估方案》 的其他指标,如师资、资源配置、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领导作用则侧重考察学校是否具有一支尊重教育规律、教育理念先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较强的各级领导班子。

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有三个二级指标:学校定位、领导作用、人才培养模式

1.1 学校定位

1.1.1 学校定位与规划主要指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找准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位置,确定学校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体目标,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和人才的主要服务面向,包括总体目标定位、学校类型定位、层次定位、人才类型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等。依据三个方面:一是根据学校所在区域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二是依据自身的条件,量力而行;三是学校发展的历史和潜力,在继承中创新发展。

所谓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是学校的定位要适应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的要求,要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或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条件。学校的总体目标是指学校在国内外高等学校中的位置;学校的学科结构(理工农医管经文等);学校的类型(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型);学校培养不同层次人才的结构(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生)。人才的类型是指应用型、研究型、研究应用型。服务面向有两层含义:一是为行业服务,为区域经济服务,为全国服务;二是培养学生主要从事研究、开发等基层的一些实际工作。

学校规划的目标应体现学校的定位,其相应措施是为了保证学校定位的实现。专业建设规划对保证本科教育的健康发展、稳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考察学校定位必须考察学校的规划,尤其是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规划要合理,要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要符合学校自身条件(有相应学科支持),要遵循教育规律。专业的总体布局和结构要符合学校的定位,有与重点学科相匹配的、在行业或地区有一定影响的优势或特色专业。

考察学校定位必须考察学校的规划,包括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和信息化建设规划。这五个规划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在一个总规划中,内含这五部分内容。

考察学校定位主要看其是否符合四个为主:一是以服务地方为主,看其专业布局是否面向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二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看其本科生比例是否适当;三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看其是否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四是以教学为主,看其是否科学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依据自身的条件优势和发展潜力,注重形成办学特色。学校定位不是一个口号,要通过审阅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和信息化建设规划等材料,考察培养方案及培养过程,分析人才培养与办学定位的符合度。对学校定位与规划观测点的考察贯穿于整个指标体系,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过程中的执行与保障情况、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等。考察学校是否理念与实践保持一致,过程与目标明确统一。考察方式除审阅材料外,还可通过对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和普通教师的深度访谈来进行验证。对校级领导主要考察学校办学定位、规划制订的依据,对中层干部、教师主要考察其对办学定位的理解和执行。 

1.2 领导作用

指标有三个观测点:领导体制、领导能力、教学中心地位。

1.2.1 领导体制的合格标准为领导体制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学校董事会(或理事会)、校务委员会、党委会机构发挥了各自的职能;建立了学校发展决策咨询机构并能很好发挥了作用;建立了学校师生员工民主管理监督、建言献策的机制。旨在强化民主管理、科学决策和依法治校。

1.2.2 领导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各级领导班子遵循高等教育办学和教学规律,确立主动服务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思路,认真落实学校发展规划和目标;教学管理能力较强。其内涵是校级领导不仅要有战略思维能力,谋划发展的能力和凝聚人心的能力,更要懂办学、懂教育。中层领导对学校办学思路具有较强的贯彻能力、对教学有较强的管理能力、自身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

各级领导应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思想观念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先导和动力,也是高等学校发展的任务和要求。学校的一切改革离不开思想观念的转变。办好一所学校,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要具有时代特征,要随时代的进步不断转变。现在的时代,我们更加重视教育教学质量,要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质量观、人才观。学校要强化质量意识,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永恒的主题这样的观念。结合学校的定位,制定质量标准并切实实行。在制定质量标准时,不能用精英教育阶段的质量标准来要求大众化教育阶段的教学工作,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质量标准应区别于精英教育阶段;另外不同的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承担的任务不同,质量标准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国家对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应该是一样的,学校根据定位对培养的人才还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要遵循教育规律,处理好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统一性与多样性、成人成才、规范管理与改革创新等关系。

学校的党政一把手是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对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负有重大责任,应该做到责任明确。学校的党政一把手要统筹学校的各项工作,把主要精力真正转移到教学工作上来,把质量意识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学校领导在治学过程中,首先要带头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应有一个先于行动的核心理念,在观念、制度、工作上有所创新。学校树立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应当明确、清楚。


教师队伍项目组

指标内涵及观测点解读

 

一级指标:教师队伍

教师是办学的第一核心资源,合格的高等学校必须要有合格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既是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问题,也是合格评估重点考察的内容。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教师是主导、是关键,教师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将来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所优秀的高等学校一定有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包括3个二级指标:数量与结构、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培训。

2.1 数量与结构

本指标有两个观测点:生师比、队伍结构。

2.1.1 生师比新建本科院校与其他高校一样,近年来面临因扩大规模带来的师资紧张、结构性短缺、师生比例不足等问题。但与其他高校不同的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数量紧张是相对紧张,主要是结构不合理,一是教师本科教学经验不足,二是新专业多,专业带头人数量不足,教师数量不平衡。

在分析生师比时,评估专家除考察总师生比外,还要分别考察各专业教师数量,尤其是新办专业的专业教师数量是否满足人才培养基本要求,避免用总师生比掩盖个别专业师资不足问题。考察教师数量除查看人事部门提供的资料外,还要分析合班上课学生数和教师工作量。不仅看现状,也看发展趋势。

2.1.2 队伍结构在考察师资结构时,除分析年龄、学历、职称等常规指标外,还要依据办学定位,考察教师队伍的知识能力是否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尤其是教师中具备专业(行业)从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情况,提高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比例。

2.2 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教学水平要考察师德水平和教学水平两个方面。

2.2.1 师德水平对学生成人成才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教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风,因此要考察教师履行岗位职责,教书育人等情况,看大多数教师是否做到了为人师表,严谨治学,从严执教,遵守学术道德。师德师风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仅表现在课堂教学及各项教学活动中,还表现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 

考察师德水平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一是学校倡导优良师风的措施,制定的教师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等;二是教师从严执教、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典型事迹和表现;三是学校整治学术腐败、处理教师违纪违规情况。要综合看日常教学工作中对教师进行的各种教学评估资料,专家抽查情况,考试试卷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审阅情况,学生对调查问卷回答情况,专家随机听课时对教师的评价以及专家对用人单位和学生考察的结果。

学校要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制定教师岗位职责,采取有效措施,促使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并引导教师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2.3 培养培训

2.3.1 培养培训新建本科院校的青年教师比例普遍偏高,因此教师培养培训非常重要,十分必要考察教师培养培训,引导新建院校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重使用轻培养是普遍问题,学校应该有整体师资培训规划和经费保障,针对青年教师应有具体培养计划, 注意发挥教学单位的作用。

评估一看学校对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视程度及制度保障,二看是否有导师制”“助教制、行业实践等有效措施,全面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将课程育人作为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方面;三看专业带头人培养和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及成效:四看是否采取有效措施促使教师脱产或在职充电,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一级指标:质量管理

学校是评估和质量保障的主体,学校应建立自我评估制度,树立质量意识,严把教学质量监控关,提高教学管理队伍水平,完善管理模式,建立内部质量保障和监控的长效机制。

教学管理有两个二级指标:教学管理队伍、质量控制。

5.1 教学管理队伍

5.1.1 结构与素质指标主要考察教学管理人员的结构与素质。结构与素质是指教学管理人员在年龄、学历、学位、学缘、专业、职称等方面的结构要合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同等重要。管理队伍的稳定性主要用任职时间来考察。考察本观测点,一是看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制定是否科学,执行是否严格,管理工作流程是否顺畅;二是看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能不能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管理,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理念:三是看教学管理研究状况以及能否用于实践。教学管理队伍应在年龄、学历、学缘、专业、职称、任职时间、能力等方面,构成合理的结构,发挥最佳的整体管理职能。对管理者个人要求具有适应管理工作的德与才和从事管理工作所需的业务水平。在重要岗位工作的管理人员应有从事教学工作或教学管理工作的经历。要规范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促使管理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管理和服务工作中。教学管理部门既是行政管理部门,又是服务部门,还是学术研究部门。教学管理的改革必须以教学管理研究和教育研究为基础,因此,开展教学管理和教育研究是教学管理人员的重要任务之一。


  教学条件项目组

指标内涵及观测点解读

 

一级指标:教学条件与利用

教学条件与利用主要考察办学的基本条件,但要充分理解对办学条件提出要求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已有条件提高培养质量,也就是说要考察学校的投入产出比,考察教学条件建设以及现有条件的利用程度。

教学条件与利用有两个二级指标:教学基本设施、经费投入。

3.1 教学基本设施

按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规定标准考察。在考察实验室、实习场所建设与利用时,要在数量达标的基础上,要看设备利用率和跟随行业技术发展的设备更新率;如何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研究的空间是需关注的问题;对于图书资料,既要考察数量,也要考察过期书籍淘汰情况和学生利用情况;图书资料的利用率能从侧面反映学风状况。在校园网建设中,要加快建设数字图书馆、信息化网络教学环境。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反映了教学观念和水平。要鼓励教师共享精品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按照教育规律和课程特点,推进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3.1.1 实验室、实验场所建设与利用实验室、实习场所建设与利用从四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及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达到基本要求;二是实验室、实习场所种类和数量是否能满足各专业、各门课程、各教学环节的需要;三是实验室、实习场所的仪器设备种类、数量、质量等满足教学需要的情况;四是实验室、实习场所得到有效利用的情况。实习场所包括校内外基地,也包括文科类的社会实践基地,还包括新兴的创业基地。

3.1.2 图书资料和校园网建设与利用图书资料考察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生均图书册数和生均年进书量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二是各类图书的流通和借阅情况;三是图书馆管理手段先进,师生借阅图书资料便捷,图书馆提供完善的服务(每周面向师生开放的时间及阅览座位数满足师生需要情况,为师生科研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开展咨询服务情况);四是图书的采购原则和方法,图书种类和册数与学校学科专业的匹配情况(特别是新学科和新专业)。

校园网建设与利用主要考察建设水平、运行情况、在本科教学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一是校园网的硬件条件及运行情况,包括网络带宽、速度和安全情况;二是网络资源情况,包括网上教学资料、课程资料、网络教学、辅导答疑、教学管理等情况;三是网络在本科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和效果,各类课程上网情况,构成多学科、多课程的网络共享平台;四是通过网络开展网络教育和校际课程共享情况;五是网络在线情况,校园网上是否开通了名师在线、校长信箱等网上交流平台;六是学校主页及各职能部门网站建设及为教学工作服务情况。

3.1.3 校舍、运动场所、活动场所及设施建设与利用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教室、实验室、实习场所和附属用房面积以及其它相关校舍基本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利用率较高。

3.2 经费投入

3.2.1 教学经费投入主要考察对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教育经费投入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保障性因素。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均或多或少地面临着教学设施陈旧、政府投入少、经费和事业发展矛盾突出、新校区建设负债等问题,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学校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考察教学经费投入,不仅从宏观上了解教学经费是否较好地满足了人才培养需要,在数量上还要考察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205类教育拨款扣除专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是否低于13%。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是否达到1200元人民币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增长而逐步增长。其中学费收入是指学校实收本、专科生的学费总数。要注意调整经费投入结构,切实把教学工作作为经费投入重点,加大对教学经费投入力度,并保证教学日常运行支出逐年有所增长。特别要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专项经费,尽快转变实践教学经费严重不足的状况。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增长的情况,是考察学校近三年用于每个学生的教学运行基本经费在数量上的变化趋势,要分别统计近三年内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的分项值和总值。计算生均值所用学生数为普通全日制本专科生的自然人数。

教学建设项目组

指标内涵及观测点解读

 

一级指标: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 

办学思路是学校的顶层设计,学校领导是办学思路的策划者,因此,办学思路和领导作用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办学思路不是虚指标,学校各项工作都能反映办学思路,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都应该是办学思路的支撑和印证。办学思路不是抽象的,它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具体体现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合格评估方案》的各级指标都会与办学思路有关。考察一所学校的办学思路,不仅要看它的二级指标,还要看《评估方案》 的其他指标,如师资、资源配置、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领导作用则侧重考察学校是否具有一支尊重教育规律、教育理念先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较强的各级领导班子。

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有三个二级指标:学校定位、领导作用、人才培养模式。

1.2 领导作用

指标有三个观测点:领导体制、领导能力、教学中心地位。

1.2.3 教学中心地位可从以下方面得以体现:领导重视教学、制度规范教学、政策倾斜教学、经费优先教学、教师倾心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管理服务教学、后勤保障教学、舆论关注教学、全员关心教学。专家主要考察教学中心地位的具体政策与措施及落实情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基本情况;师生对学校教学工作满意度;师生对主要职能部门服务教学的评价等。

高等学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工作,因此,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确立不是一句空话,它是有实际含义的,是可以根据以下几点进行考察的:是否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基本构建了质量保证体系;党政领导是否重视教学工作,经常研究教学工作,并能深入教学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是否正确处理人才培养、教学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对教学的经费投入是否处于优先地位,并有稳定的来源;各级教学管理人员责任是否明确;各职能部门是否都能围绕育人进行工作,并能主动为教学服务,师生满意度高;学校的各项政策和规定(尤其是利益分配方面)是否都能体现对教学的重视;在对教师的考核中,是否实行教学质量考核一票否决制;育人工作是否已经成为学校的舆论中心等。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育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因此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时,学校应把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牢固树立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处理好高校四项职能的关系:人才培养是核心;科学研究是基础;社会服务是方向;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引领。职能部门要服务于学校中心任务,师生的满意度是检验工作效果的主要依据。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就是要坚持教学质量一把手负责制不动摇,坚持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不动摇,坚持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不动摇,坚持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不动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突出教学中心地位的制度体系;积极调动上下、内外各方面的因素,从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以及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等几个方面入手,实实在在抓一些具体工作,真真切切见到实效。

1.3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它具体可以包括四层涵义:a.培养目标和规格;b.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c.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d.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如果以简化的公式表示,即:目标+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考察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只看自评报告,重在剖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点考察教学过程。

指标有两个观测点:人才培养思路、产学研合作教育。

1.3.1 人才培养思路属于专家重点考察的三新(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新专业)范围,考察具体内容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与支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构建。专家重点考察学校是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是否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在专业层面考察学校对应用型人才的规格要求是否清晰,人才培养模式是否有效,培养方案是否注重德育为先、能力为重,能否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因材施教等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出台行之有效的措施与办法,制定培养计划、构建培养体系、建立评价系统、形成培养机制。学校主体上一定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但目标规格可多样化,如何面向多数学生因材施教是难点。

1.3.2 产学研合作教育主要考察学校是否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否有明确的服务方向和具体的服务对象,人才培养是否以业界为主导,是否与业界建立长期、稳定、互动的合作关系,效果如何。指标体系中的合作教育的形式应多种多样,包括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等。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办学方式,强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实践教学;强调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实践环境的培育;强调与区域经济社会及产业的合作育人平台拓展与实际效果,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在大学4年期间交替安排学校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顶岗工作,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为一体,真正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产学研合作应该是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和培养应用型人才必由之路,学校应该有整体推进措施。合作办专业、合作建教学资源、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就业是具体要求,体系化、制度化、契约化、互动共赢是努力方向。

一级指标:教师队伍

教师是办学的第一核心资源,合格的高等学校必须要有合格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既是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问题,也是合格评估重点考察的内容。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教师是主导、是关键,教师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将来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所优秀的高等学校一定有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包括3个二级指标:数量与结构、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培训。

2.2 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教学水平要考察师德水平和教学水平两个方面。

2.2.2 教学水平重点在考察学校教师的整体情况,不是以教师个体的水平判断教师教学水平高低,除听课外,重要的是看教学效果及学生的满意度等多方面情况,做出全面客观判断。学校及各教学单位制定有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措施并能有效落实,对于青年教师进校1-3年内着重培养教学能力,并采取措施不断提高;要建立健全教学水平评价体系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认真组织教学督导,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整改,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教学准备、课堂讲授、课后辅导等)和实践指导(实验、实习、实训等)要满足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让学生基本满意。

专家通过听课和访谈考察教师的教学风范、情绪投入、课堂管理、师生互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通过查阅试卷及相关教学文件了解教学规范执行情况和教学效果,综合评定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尤为重要,从教师的专业背景、实践经历、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考察。教师的科研水平、科研反哺教学情况也可以侧面反映教学水平。考察时注重整体判断,不以偏概全;分析教学内容、试卷水平与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的符合度;从毕业论文指导情况和试卷分析等可看出教学水平和教风;重点看学生和毕业生的评价。

一级指标:专业与课程建设

专业与课程建设是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考察专业与课程建设重点是看学校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课堂教学与学习评价、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思路是否清晰,措施是否得力,效果是否明显。

此一级指标有3个二级指标:专业建设、课程与教学、实践教学。

4.1 专业建设

指标有两个主要观测点: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培养方案。

4.1.1 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主要从三个方面考察。一是看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否制定了《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是否重视特色专业遴选,建设成效突出;二是看专业布局是否符合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否有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能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本校实际调整专业,专业结构是否合理;三是看专业设置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有无专业设置标准及条件要求。新办专业是考核的重点和难点,主要考察是否满足国家教育部专业设置要求,专业设置的依据和论证是否充分,是否有相近学科为依托,专业口径和布局是否符合学校定位,教学条件是否满足教学基本要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学生的满意程度等等。新办专业的建设管理要把扩宽专业口径和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有机结合。

4.1.2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保证培养规格与质量的纲领性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和安排教学任务的重要依据。考察新建本科院校的培养方案,一是要考察制定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二是要考察制定培养方案的技术路线和论证过程;三是要考察课程体系是否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实践教学学时(学分)占比是否符合要求;四要考察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及稳定性。培养方案应反映培养目标要求,课程体系及培养方案应能支撑培养目标。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培养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把握不准,存在简单模仿传统本科状况,课程体系的区分度不足,环节设置的目的性差,实践教学缺乏体系性,培养方案调整较多,执行稳定性差等。这一观测点重点考察制定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原则、内容和执行情况。指导思想和原则要体现学校的定位,体现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思想观念,体现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流。内容要体现学校所确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执行培养方案严格,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文件作保证。专家进校考察培养方案、教学任务书、课表是否一致,有否相应的变动手续等。

4.2 课程与教学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单元。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集中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特征。

本指标有两个主要观测点: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课堂教学与学习评价。

4.2.1 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观测点重点考察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的总体思路、具体计划、配套措施、执行情况和已取得的成果。

目前的主要问题是课程建设的规划性差、不够科学,课程建设的主次顺序不清晰,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的适应性不够。因此,本观测点要求参评学校依据培养目标定位,优先建好主干课程,科学整合一般课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有序开展课程建设。基本要求是所有开设的课程均应有教学大纲,且严格执行。在教材选用上,并未强调选用获奖教材,而是强调教材选用的科学性和监管机制,注重教材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使用方面,强调网络教学资源的合理使用和教学效果,提出了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的要求,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校应该根据服务面向以及行业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为依据,以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大纲,选择适用教材,提升师资水平,改革教学方法等措施,强化一流课程/特色课程/重点课程/精品课程等优质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批教学质量高的特色本科优质课程。通过其示范作用,带动课程质量的全面提升。要注重健全、完善以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材评审、评价和选用机制,严把教材质量关。要选用高质量的精品教材和新版教材。有条件的学校,要做好教材编写的规划,并采取措施,支持出版有特色的教材。要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建设。

本观测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1.教学计划制定和修订中关于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原则,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设计;2.课程体系的调整、合并、重组、整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设计;3.学校的特色课程、优质课程、重点建设课程、精品课程;4.学校的课程建设规划及经费投入情况;5.学校课程建设方面取得的各级各类成果;6.课程质量标准及评估情况。

4.2.2 课堂教学与学习评价主要考察学校是否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制定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政策以及教师的参与度;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否突出;教学方法是否能够体现师生互动,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课堂教学改革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尽量采用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等授课方式,避免课程讲授过度的现象,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课程考核是保障质量和目标指向的关键环节,指标尤其强调了考核方式改革,旨在利用学习评价这个指挥棒,促使学生从死记硬背转向灵活应用,从重考试结果转向重学习过程。学校要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要求,改进学生学习评价方法,提倡科学多样的考核方式。学生学习评价方法、考核方式的改进应有依据。

4.3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应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在教学计划中应和相关的课程保持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关系。要强化实践育人意识,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和实验教学大纲,科学地设置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方案和实践教学体系要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符合学校学科的结构。不断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环节教学。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加科研或创新活动。

本指标有四个主要观测点: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

4.3.1 实验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观测点要求实验开出率要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90%,要有一定数量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有开放性实验室。在考察实验开出率时,须注意了解每组的人数,以确保实验教学效果。观测点中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没做硬性规定,但要注重考查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实验室开放考察的是开放的范围、时间、内容和对学生的覆盖面;实验指导人员结构合理是指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要有合理分布,并且作为实验指导人员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提倡授课教师参与实验指导,密切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关系。实验室开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而且是教学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要关注实验指导人员数量和结构,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4.3.2 实习实训主要是考察学校能否与业界密切合作并建设稳定的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实习和实训经费是否有保障;采取什么措施保障实习实训时间,效果如何等。要针对教学计划的内容和要求检查规定时间与实际实习、实训实践的差异,并说明原因。要关注各类实习实训经费的生均指标及实际支出和使用情况。实习实训不仅要有时间保障,还要科学制订实习实训方案,有实习实训效果考核方法。实习实训效果主要指完成教学计划和实习大纲要求的情况,要有实习大纲、实习指导书、实习记录、评语、实习总结等相关实习实训教学过程材料。要建立健全指导教师选拔制度,保证有胜任的指导人员。要切实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探索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实习实训体系,满足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4.3.3 社会实践主要是指学生假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等有组织的以认识社会、服务社会,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实践活动,是学生了解社会、培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方法,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校要充分认识其作用,鼓励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把社会实践纳入培养方案并规定学时学分,采取有效的管理模式和科学的考核方法,确保效果。社会实践包括教学实践、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活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是新形势下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有效载体。要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要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教师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组织高校干部教师参加、指导社会实践。此外,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力争每个学院、每个专业都有相对固定的基地,并定期评选表彰大学生社会实践示范基地。

4.3.4 毕业设计(论文)与综合训练中综合训练是指不同类型学校或专业在毕业前结合专业教育能力所进行的类似于毕业设计的综合教育环节,如毕业汇报演出、作品展示、医学临床实习、社会调查报告等。毕业设计(论文)与综合训练是学生所学知识和专业能力的综合实践。评价毕业设计(论文)与综合训练主要看三点:一是选题。选题性质、难度、份量是否体现综合训练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否结合专业实际;是否一人一题、真题真做;是否一半以上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通过选题看指导教师有否科研工作背景、实际工作背景。二是过程管理。主要看教师指导学生人数是否适当,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是否有监控措施保证管理严格规范以及执行到位。三是看论文(设计)质量,是否符合规范要求,除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外,还应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和分析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应用工具的能力、文字写作和沟通表达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等。考察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校有关毕业论文(设计)的各项规章制度;50%以上毕业论文(设计)在社会实践中完成;指导教师的资格遴选、指导学生数量及指导情况;选题与专业服务面向和生产实践的相关度;管理流程和执行情况;论文(设计)质量,包括整体质量状况和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及不合格情况。

一级指标:质量管理

学校是评估和质量保障的主体,学校应建立自我评估制度,树立质量意识,严把教学质量监控关,提高教学管理队伍水平,完善管理模式,建立内部质量保障和监控的长效机制。

教学管理有两个二级指标:教学管理队伍、质量控制。

5.2 质量监控

指标有两个主要观测点:规章制度和质量控制。

5.2.1 规章制度主要看教学管理文件的完备性;教学基本文件(含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期进程计划、教学日历、课表等)制定的科学性;教学管理流程的清晰性;教学运行的有序性;执行制度的严格性、有效性。教学管理文件和制度健全,体现先进教育思想,并积极采用现代管理技术,促使管理制度创新。要采取措施确保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保证教学运行平稳有序。要制定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没有质量标准就无法评判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质量是多层面、多样化的。学校定位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也不一样。主要教学环节有无质量标准,标准是否科学适当,是否严格执行是关注重点。

5.2.2 质量控制主要考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六个环节:一是培养目标的确定;二是各个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建立;三是信息的收集(包括统计、监测);四是评估(建立学校自我评估制度);五是信息反馈;六是调节改进提高。重点考察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机构、队伍构成、监控措施,信息处理和反馈通道。考察中可以查阅教学检查原始资料以及《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考察时除要求提供系列质量标准文件外,还要看标准的执行过程及成效。质量标准包括培养方案中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也应有相应的质量标准,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应有相应的工作规范。教学评估与检查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学质量进行过程控制的重要手段。学校开展教学评估的重点是课程评估、教师授课(实验教学)评估、学生学习评估、院系教学工作评估等。评估工作应有目的、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有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评估指标体系,有实施办法和相应的奖惩制度。 

一级指标: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有5个二级指标:德育、专业知识和能力、体育美育、校内外评价、就业。

7.2 专业知识和能力

指标有两个主要观测点: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专业能力。考察时要了解学校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的总体设计,了解课程开设情况、学校的文化科技氛围,学生的实际状况和所反映的实际水平。

7.2.1 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主要考察学生对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应用能力,看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培养的现状、实际水平,判断学生的学习质量、基本素质和进一步学习、发展的基础。学校应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行业要求,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培养进行总体设计,切实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构建所需基本技能要点,在教育教学中付诸实施,取得成效。考察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的要求,主要课程的教学大纲,选修课程,学校的科技文化氛围;2.通过学生在校学习的成绩,特别是学校主要课程的考试试题水平及学生考试结果的分析;不光看考试成绩,还要看试卷质量、考试管理、评分标准和要求;3.学校之间横向可比较的考试和竞赛成绩,包括全国或地区的统考(如英语水平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或地区的竞赛等;4.专家组考察的结果,通过查阅毕业论文、试卷和相关材料,以及各种形式的座谈、讨论、测试来考察评价;5.学校在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具体举措、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面及成果与奖励;6.学生获得各类与所学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情况。考察时人才培养方案是主要依据,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试卷水平、论文质量与实践环节)等的符合度是考察重点。专家组通过综合判断得出学生基本理论与技能的实际水平。

7.2.2 专业能力是指学生从事所学专业相关工作的基本能力,旨在引导新建本科院校着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要求首先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描述和要求,通过专业评估情况、学生专业类获奖、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毕业设计质量以及就业面向等方面验证与专业培养目标的符合度,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和对毕业生的回访可以进一步验证学生专业知识及能力与从事实际工作要求的符合度。对本观测点的考察与社会评价”“就业质量观测点密切相关。

7.4 校内外评

指标中有两个主要观测点:师生评价、社会评价。

7.4.1 师生评价在考察中主要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或与师生的随机交流,了解师生对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感受与评价,重在评判师生员工对教学工作的满意度,包括学生对教学基本条件、教学管理、教学水平、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教学与改革、课堂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方式与教学效果等的满意度和评价,教师对于学科布局、专业结构与设置、教学基本条件、队伍建设、教师培训、教学管理、教学质量、质量监控、课堂教学与改革、考核评价方式与效果、教师待遇、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等方面的满意度和评价。


学生工作与教学质量项目组

指标内涵及观测点解读

 

一级指标: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

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为了体现人本教育理念,考虑到新建本科院校的生源特点,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突出了学风建设,强化了对学生的服务与指导。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有两个二级指标:学风建设和指导与服务。

6.1 学风建设

指标中有三个主要观测点:政策与措施、学习氛围、校园文化活动。

6.1.1 政策与措施学校要有加强学风建设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规章制度与具体措施,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内容,有组织保证和经费支持。行之有效是指通过审阅材料和实地考察,证明多数学生学习主动,勤奋进取。良好学风的建立和形成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治理。学风也有很多载体,这些载体对形成良好学风有一定影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校园氛围。学校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学术气氛、安全状况等都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的作用,能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勤奋学习、努力成才。二是管理体系。学生工作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和科学的管理体系,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规范的管理。三是教育载体。学校组织的科技活动,文化、艺术、体育活动,第二课堂活动,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活动等都对形成良好学风有促进作用。四是形象表现。学生群体的形象表现和学习、生活作风也能反映学风状态。学生考试的作弊情况、迟到早退情况、旷课情况、自习情况、课堂听讲情况等都从侧面反映学风状况。学校要制定政策、采取措施规范学生行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学习生活,树立良好的学风。要大力开展学风建设活动,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6.1.2 学习氛围学校通过制度建设、加强管理、条件保障、深入宣传、典型示范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主动表现在课堂互动、自主学习、图书借阅率、学习效果等方面。学生应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考风是学风的重要表现形式,可考察学校为端正考风而制定的规章制度、政策、措施及其执行效果。 

6.1.3 校园文化活动涵盖课外科技活动和课外文体活动。课外科技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拓宽专业知识等为目的。学校要有激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活动平台和具体措施,学生科技活动要有组织保障,有计划、有场地和经费保障。分析学生参与面时,应以较长时间、系统地参加其中一项或几项的人数计入,这一人数约占当年学生总数的40%左右时,可视为学生参与面较广。课外文体活动指学校在课外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组织的各项文化体育活动。学生社团活动是科技活动和文体活动的重要载体,专家要了解各种学生社团组织是否活跃,以及其活动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所起的作用。学校要重视开展富有时代特点、特显学校特色的文体活动,丰富校园生活,活跃校园文化;要搭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平台,鼓励开展与学科专业联系紧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各类科技创新活动;要注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第二课堂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一定数量反映效果的研究论文、科技成果、竞赛获奖证书、先进事迹报告等,可认为效果好。第二课堂的内容是否丰富多彩,学生参与面是否广泛也是学风的体现。

6.2 指导与服务

指标中有两个观测点:组织保障和学生服务。

6.2.1 组织保障 主要考察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建设情况、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是否达到国家规定要求,是否制订了调动教师参与学生指导工作的措施.效果如何。学校需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工作体系,有专门的学生工作队伍,设置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职责明确;重视对学生的指导与服务,专业辅导员和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数量达到基本要求;制订有调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指导工作的政策与措施,多方位、多层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如学习、生活、活动、竞赛、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心理、就业、考研等。要通过各种渠道(包括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构建和形成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平台和机制,大多数教师积极参与,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体现育人为本”“学生中心的理念,效果良好。

6.2.2 学生服务 主要考察学生学习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业教育指导、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咨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等服务机构与服务质量,了解学生的满意程度。学校应明确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牢固树立育人意识、服务意识、发展意识、质量意识,在组织机构保障的基础上,切实开展服务学生、关爱学生活动,服务学生求知求学和成长成才,学生对服务和指导的满意度较高。学校要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通过调查毕业生发展情况,了解人才培养质量,调整服务方向与服务措施,提升服务能力,同时促进专业调整和教学改革。专家主要通过学生座谈、问卷调查、调阅各项指导与服务活动的记录,从而得出对学校学生服务工作的定性评价。

一级指标: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有5个二级指标:德育、专业知识和能力、体育美育、校内外评价、就业。

7.1 德育

指标有两个主要观测点: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品德。

7.1.1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针对性和提高实效。本观测点主要考察学校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建设状况,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内容是否与时俱进,是否应用网络和新技术改革教育方法与手段,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满意度如何等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贯彻三进方针(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要形成教育体系,构建长效机制。

7.1.2 思想品德观测点主要考察学校是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的各项规定,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勇于奉献、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思政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自觉遵守基本道德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活动。

7.3 体育美育

7.3.1体育和美育 体育按《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教体[2007]8号),测试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为85%及以上。除合格率外,还关注学校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和竞技体育的情况,学生个人或群体体育锻炼的情况。

美育的考察要点为:学校开设了艺术教育的相关课程或全校性艺术教育专家学者讲座,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富有时代性、艺术性、审美性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学生在这些课程和活动中受到了艺术熏陶,参与程度较高,养成了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7.4 校内外评价

指标中有两个主要观测点:师生评价、社会评价。

7.4.2 社会评价主要指社会对学校的综合实力、办学水平、师资队伍、办学条件和人才质量的认识和认可程度,主要包括官方或社会组织对学校的评估和评价,社会对学校人才的需求情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及对学校的反馈意见,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和评价,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满意度和评价,社会各界人士对学校的认识和评价,各类对学校的报道和评价情况。生源情况可以从侧面反映学校声誉,生源分析主要看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与批次最低控制线的差值、第一志愿录取率、新生报到率。 

7.5 就业

指标中有两个主要观测点:就业率、就业质量。除学校整体就业率外,也应对各专业就业率进行分析。不仅关注就业率,还要关注就业结构及三个符合度中学校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符合学校确定的培养目标(质量标准)的程度。  

7.5.1 就业率在考察时一是看应届学生的初次就业率是否能达到本地区高校平均水平(初次就业率统计到毕业当年831日前,计算就业率分母应该是当年获得毕业证的学生人数)。二是看学校促进学生就业的措施以及效果,包括与就业指导服务相关的组织机构、人员、经费保障情况;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具体措施及相关规章制度;应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和就业去向;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教育和信息服务情况,学生对于学校就业指导服务的满意度;学生自主创业情况。

7.5.2 就业质量主要考察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与学校定位和培养目标的符合度、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以及发展潜力、就业率的统计口径和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是否建立了毕业生回访或跟踪制度并以此为依据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同时了解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就业工作的满意度。学生就业的平均薪酬、稳定性、职业发展、自主创业情况、用人单位评价、优秀校友等均可以作为衡量就业质量高低的参考依据。

 

版权所有:湖北商贸学院评建办 电话:027-87786859

地址:武汉市洪山区雄楚大街 632号 邮编:430079